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08:54:22
我们力求不显山露水,不轻易批评别国,不主动申请国际义务……惟求独善其身。
我个人认为,如果说过去30多年来的韬光养晦为我们赢得了很多实惠的话,今后中国对外交往的核心思想应该是通过积极承担适当的符合自身地位和价值观的国际义务,来赢得世界的尊重与友谊。我隐约感觉到,当下普通民众与精英决策者对国家利益的不同认识在未来将有可能日益严重地影响中国对外战略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不管是多么沉重和复杂国际责任和国际义务,该来的总是要来的。这就好比身处在一个社区里,只要你是一个有财有势的大人物,邻居们就一定会对你怀有各种各样的期待和要求,也一定包含疑惧和敌意。本周第一个工作日的上午,经常令中国人情绪不稳定的我们的东边邻国出炉了一个本该十分撩人心弦的数据:日本今年第二季度的GDP总额为1.288万亿美元,首次低于中国同期(1.339万亿美元)。就像国内当下面临的障碍重重的体制改革任务一样,与其被动地往后拖延,不如坦然地主动迎接。上个月,当国际能源机构表示,2009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时,中国官方就对此做出了一连串严厉的反驳。
即使按照中国人均收入1300元贫困标准线,全国还有4000多万人没有脱贫。我们力求不显山露水,不轻易批评别国,不主动申请国际义务……惟求独善其身。对政府而言,那的确是主动行为——财政有缺口,政府有意通过向央行透支来平衡预算。
这些年我们看到的猪价、钢价、铁矿石价、房价、股价、古董价、普洱茶价、还有什么绿豆价等等轮番出状况,其实不单单是这些个别商品的供求出现缺口,而是被动超发货币引起了国民经济总量失衡的表现。讲到底,不是中国人对海外五花八门的商品服务刀枪不入、不动凡心,而是在现实的人民币汇率面前,与其持有外汇购海外之物,不如把外汇卖给央行换人民币更上算。现在从汇率形成机制派生出来的货币发行,则以被动为特征,因为究竟有多少外汇进入中国,究竟多少银行间市场的外汇被央行收购,着眼点不是政府本身的财政需要,也不受财政动力的驱使。这样的绝对数和增长率,即使新增1美元外汇储备最后真的增加了40元人民币货币总供应,说货币超发也言过其实了。
可是这挣回来的外汇,经过向商业银行结汇,那些无论是工人薪酬、老板的投资与管理收益、政府税收以及其他相关方的服务所得,则全部变成了留在国内的人民币购买力。但中国的外汇储备减少了吗?没有。
但是,以后几年的形势完全不同了:年度新增外汇储备的绝对量从465亿美元(2001)、742亿美元(2002)、1168亿美元(2003),直到2066亿美元(2004)。要注意了:这里有1万几千亿人民币购买力,完全没有对应的商品可买。至于超发货币的结果——相对价格的变动和物价总水平的上涨——要经过一个时滞后才在市场上显现。问一个问题吧:这样的国民经济——且不论对外关系——究竟靠什么来平衡? 反正买东西是不行的,至少靠买国内商品不行。
在以上的例证里,每年2000亿美元的货币购买力,买国内商品不得,购国际商品不值,剩下的出路究竟何在?读者想想吧,我们下周继续。政府因财政压力而超发货币,是法定货币时代通胀的根源。这是说,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在事实上已经成为货币当局被动发行人民币的机制。不但没有减,还继续新增4500亿美元。
1997-2005年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8.26元,意味着每增加1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央行就要增加动用8.26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向商业银行购汇,这8.26元高能货币转入商业银行,再乘上4-5倍的货币周转速度,可放给市场的贷款总额就是40元人民币上下。倒不是人民币不是硬通货,不能到国际市场上去购物。
那数目惊人庞大、增长迅速的外汇储备,难道不正是中国绝不缺少国际购买力的明证?问题是,无数出口企业挣来的硬通货,结汇给了商业银行,后者又在外汇交易中心悉数卖给了央行。在此情况下,过量的人民币购买力追逐不够量的国内商品,结局只能是国内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增加的幅度分别是3.6%、6.7%和7.0%。以年度新增外汇储备2000亿美元为例。至于是不是超发,查查数据好了。事实上,中国制造的商品有国际竞争力,硬通货是可以挣回来的。因为还有所谓结构性物价上涨的可能,就是有的商品涨价快、有的涨价慢。那是货币的主动超发,因为抽税和发行政府债,还满足不了财政开支的需要,于是靠超发票子过日子。
这么说吧:人民币将来有了与中国经济相称的国际地位,一定有人会回过头来,到这部《人民银行法》里找到其立足之本。从商品形态看,东西已经出口了。
这就是这些年国内通胀时不时冲高的根源。为什么这样说?让我试着阐释一下吧。
幸亏中国人民银行没有严格以美元为锚——如蒙代尔所建议的——来决定人民币的供应,而是辛苦异常地不断对冲超发货币形成的流动性,否则,由汇率形成机制被动超发的货币,还不是更如黄河之水天上来? 不少朋友把人民币汇率机制看成对外问题。始料不及的是,主动超发货币之门被关上之后,又开出了一个被动超发货币的口子。
横竖法定货币控制在看得见之手,下个行政指令就可以发行,而最先拿到加印钞票的又是政府自己,马上就有了可用财力。讲过的,今日中国不再实施强制结汇,企业有权留汇,也有权把挣来的外汇卖给别的企业或私人,商业银行也有权不向央行售汇,可以自留、自用外汇,或者售汇给自己的客户和存款户。年增长率则分别跳到28%、34%、40%和51%。如今中国外汇的涓涓细流,绝大部分流入央行的库房,惟一的原因是央行购汇的出价最高。
这就是从汇率形成机制里被动释放出来的天量货币。商品已经出国,国内留下的是 纯购买力。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我国外汇储备比上年新增50亿美元,1999年新增97亿美元,2000年新增107亿美元。上一篇文章提到,人民币在制度上杜绝政府主动超发货币,是1994年全国人大通过、1995年开始执行的《人民银行法》。
因此,主动超发货币也被看作政府在抽取隐蔽的通货膨胀税,最后买单的,还是承受通胀之苦的老百姓。这就是说,政府把央行当作财政之外又一个钱柜子的时代,在制度上结束了。
倘若巨量购买力无端端地集中到某项商品或某几项商品上,那行情可就来了。正如先前发表的本系列评论指出过的,每年新增的国家外汇储备,全部是央行用基础货币买进来的。以后政府的财政需要,只能靠税收、靠发债、靠国有资源的收益,再也不能靠超发票子。讲过的,作为建国之后又一波治理严重通胀的结果,中国终于在财政与货币之间安排了制度性间隔,意义远大
俗话说得好,知道真相永远不嫌晚,但坦率地说,有些伤害已难以挽回,对圣元奶粉,对消费者,乃至对整个国产奶粉产业,都是如此。不能责怪消费者不理性,或者不相信权威、不相信科学,说到底,最先摧毁圣元奶粉公信力的,还是生产厂家自己。
它们想的很多,惟独没想通一点:公信力才是最大的利益。进入专题: 圣元奶粉 公信力 。
对比大头宝宝、三聚氰胺的责任厂家,圣元事件似乎只能算一件小事,但不论大事、小事,对中国奶粉品牌公信力的打击,却是如出一辙的——当一件又一件事实证明,你的原料有问题,工序有问题,广告有问题,标准有问题,辩解、检验也可能有问题,那么人们凭什么还相信,你的产品会没用问题?不论是弄虚作假还是讳疾忌医,是以次充好还是抗拒争议,说到底,厂家还是为了自身利益,或为节约一些成本,或怕丑话流传影响销量。道理是明摆着的,孩子是父母心头肉,不管检验结果的背书者是什么权威机构,既然这么多人都说可能有问题,那只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哪怕多花点钱,也不能让孩子冒险,让自己日后连后悔药都没地方买去。
发表评论
留言: